和風網標誌

消費者如何使用金融科技?

日期:

對市場金融科技採用情況的典型分析側重於初創公司或產品的數量。 一所本地大學對香港 2,000 多名消費者進行的一項新調查揭示了人們實際如何使用數字金融。

該研究由香港理工大學商學院進行。 (理大還經營尚乘金融科技中心,以及 地精 由 AMTD 所有。)從有關虛擬財富、NFT 和人口統計數據的調查結果中得出了三個驚喜。

該研究發現,54% 的受訪者使用過數字金融服務。 這還不錯,因為在 Covid 大流行之前,這座城市並不以使用金融科技而聞名。

Covid 加上政府,特別是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積極推動,正在迅速改變習慣。 但 54% 意味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虛擬財富

調查問卷深入探討了採用數字化方式的金融服務類別。 在這裡,它發現了調查結果中最大的驚喜:“虛擬財富的吸收比我們預期的要大,”理大教授 Jack Poon 說。

財富不是最受歡迎的類別。 那將是數字支付,91% 的受訪者使用。 支付不僅是一個明顯的組成部分,也是政府近期財政刺激政策的重點,通過電子錢包向全體民眾提供消費券。

調查發現,57% 的人使用虛擬財富產品,高於擁有虛擬銀行賬戶的 55%。 (另有 41% 的人表示擁有虛擬保險單。)

理大隨後詢問了人們的使用頻率。 同樣,數字支付正在成為主要內容:對於那些報告使用它們的人來說,32% 的人每天至少使用一次數字支付應用程序。



只有 7% 的人每天使用虛擬財富應用程序,9% 的人每天使用虛擬銀行。 儘管銀行的使用頻率略高,但這仍然是財富的有力體現,因為銀行賬戶本應對人們的生活更為重要。

該調查詢問人們是否在不止一個金融類別上進行虛擬化,並發現使用數字支付、虛擬銀行和虛擬財富的人之間存在高度相關性——這再次強烈支持財富或經紀人的主張。

但並不是所有的“虛擬財富”產品都是一樣的。 理大沒有區分在線經紀賬戶和投資應用程序。 香港一直有股票交易文化,所以這似乎也滲透到數字世界。

然而,該調查並未詢問人們是否使用應用程序進行短期投機、長期投資、資產配置或其他細微差別。

的NFT

該調查還在其類別中包括了 NFT 和“虛擬資產”。 調查發現,23% 的受訪者使用過虛擬資產,而 26% 的受訪者使用過不可替代的代幣。

與虛擬資產相比,NFT 的流行程度顯著。 該調查詢問人們購買 NFT 是為了收藏還是交易,結果發現幾乎持平:52% 的人將其作為收藏品購買。

這是 NFT 領域中很大一部分人。 該調查歷時九個月,因此尚不清楚 XNUMX 月 FTX 崩盤後數據可能出現的偏差。 儘管如此,Poon 表示,強勁的表現表明該空間需要更多關注。

“在美國,有關於 KYC 和反洗錢的 NFT 規則,但在香港沒有,”他說。 這也與香港對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的許可和穩定幣的傳入規則形成了差距。

虛擬資產和 NFT 的流行也與使用在線經紀人的人相對應:93% 的持有虛擬資產的人也使用虛擬財富服務。

鑑於這些主要是在線經紀賬戶,總體情況是香港人已經開始在線交易和投機,無論是股票還是加密產品。 雖然支付是最大的用例,但銀行業務——虛擬或通過傳統銀行的數字應用程序——通常是下一個最受歡迎的服務。

香港人傳統上使用投資工具進行投機,同時依靠房地產獲得穩定、長期的財富。 他們似乎已經將這種習慣遷移到了數字領域。

人口統計

第三個值得注意的成果是香港的數字金融用戶群比其他市場更老。

雖然 50 歲以上的人很少願意對調查做出回應,但調查發現數字金融的最大用戶年齡在 30 至 49 歲之間。

“在美國和歐洲,金融科技公司瞄準 Z 世代,”Poon 說。 “不在這裡。” 事實上,調查結果發現,年輕人並不十分熱衷於數字金融。

線索可能存在於其他因素中。 該調查詢問了一系列人口統計和財務問題,以尋找可以解釋用戶行為的相關性。 其中大部分沒有挖掘出任何有趣的東西:性別、教育和其他因素並不是重要的區別因素。

它發現的唯一強相關性是擁有房地產的人更有可能使用數字金融。

鑑於過去 XNUMX 年的房地產價格讓擁有一套公寓成為大多數人的白日夢,這可以解釋為什麼香港的金融科技用戶比其他地方年齡大。 許多年輕人沒有資金投機或以其他方式從事金融服務。 數字金融是舒適的工具或玩具。

受教育程度低、收入較低的人群以及老年人最抵觸嘗試數字金融。 信任是最大的障礙。

投資訊息

Poon 表示,這些數據提出了一些提高數字採用率的方法。

一是要記住,消費者實際上並不從“銀行”或“財富”的角度來思考。 他們對自己的需求有一個整體的概念。 另一方面,監管非常以產品為導向,這就是服務提供商也是如此的原因。

Poon 表示,如果當局希望更多地採用數字技術,他們可能需要考慮如何針對不同類型的產品製定更靈活的監管。

其次——也是相關的——是需要將 NFT 納入監管範圍。 現在這些是不受監管的,但對於消費者來說,它們正在成為他們作為投機者或投資者行為方式的一部分。

第三是解決剩餘的採用障礙。 許多小商戶拒絕接受數字支付。 他們通常不想為銷售點系統支付管理費用。 信用卡的例子通常會向商家收取 3% 的銷售額用於訪問卡處理網絡,這可能也讓夫妻店拒絕了數字支付的概念。 (香港的一個特別令人沮喪的怪癖是大多數出租車司機只收現金。)

Poon 表示,政府可能需要採取激勵措施或採取措施來降低數字化成本,以贏得反對者的支持。

他承認這項調查提出的問題和它回答的問題一樣多。 它沒有交叉引用數字產品與傳統賬戶的使用。 它也沒有詢問小企業主,或詢問跨境支付或其他國際用例(這對小香港來說是一件大事,與中國大陸相對)。

另一個缺失的主題是開放銀行和數據共享。 未來的一項調查可能會找到向人們詢問生活方式用例的方法,這可能會對此有所啟發,因為迄今為止,開放式銀行業務在香港一直失敗。 同樣,香港金管局的商業數據交換中心(一個本應在商家和銀行之間共享數據的數據庫)也令人失望。 這些領域需要官僚們重新思考,一項調查可能會幫助他們重新設計這些舉措。

儘管如此,理大的工作表明,該市的消費者正在參與向數字金融的相當快速的過渡,虛擬財富推動了對更明顯的支付功能的吸收。

Covid是一個司機。 加密炒作以及金管局推動香港銀行更加數字化的努力也是如此。 這些驅動程序已達到極限。 將香港消費者的數字金融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將取決於行業創新者和政策制定者。

現貨圖片

最新情報

現貨圖片